本人認為「香港大學收生應調低非本地生限額」一命題有商榷餘地。非本地生限額可分本科生
及研究生。港大的本科生對非本地生比例尚算合理,但港大就非本地生研究生限額卻毫無節
制,政府政策及大學管理層為求從內地人中覓取資源,不只塑造港大成為學店,喪失高等學府
純追求學術、尋求知識之姿,更有使「國際化」口號淪為「大陸化」之況。
港大的本科生非本地生比例目前尚算合理。一所大學需要國際交流生,才能滋長文化交流,建
立國際視野。港大本地生對非本地生比例僅屬 8:2,當屬合理。惟有人質疑 3400 人中只有近
10﹪為真正國際生,餘下 10﹪為內地生,並不算妥善運用資源;何況本港有 2 萬餘位合資格
中六學生具資格入亦大學,卻苦無學位,本港大學應先將學位撥歸本地生,再予內地生。然
而,面對學生短缺,削減國際生學位無疑是有悖「國際文化交流、擴闊學府視野」之理念,而
削減內地生學位也可能激化族群矛盾。事實上,政府規定每所大學的非本地生本科生學額中只
有最多 4%的教資會資助學額和最多 16%的非教資會資助學額,非本生實情並不算過份佔用政
府資助學額資源,亦無對本地生學額造成不合理競爭。故此,唯一能滿足本地教育需求的解急
之藥,當屬增加大專教育資源,而不調低非本地生限額。政府一直口講「知識形經濟」,卻從
未著意撥出資源提升本地大專教育質素及學額,一直以來教資會資助學額只佔適齡就讀人口的
20%,完全忽略培養本地人才。政府奢求水平參差的私立大學能滿足本地人求學需求,亦無寧
是緣木求魚,摒棄政府承擔為市民謀福祉的責任,無視教育乃人權之一。增撥資源是唯一出
路,削減現時非本地生學額卻無從促進港大及本港發展。
惟香港大學理應調低非本地研究生限額。根據港大網頁數據,研究生學額(研究式及修課式)
總數為 11778,獲教資會資助的研究生學額僅為 3744,佔 31.6%,自資課程則為 8034,佔
68.2%;就讀研究生的非本地生則達 5690 名,佔研究生學額總數的 48%,當中內地生佔
72%。報讀研究式課程須經學術評審,環球亦無規定本地生或非本地生限額,只要有助學術發
展,收生當無分國界。惟自資課程中不受規管,質素成疑,但只要以錢財則可換成學位。而因
學位及學府之名,甚得不少內地人鍾愛,當中多少純為吸納內地生牟利,質素惡劣,公眾學生
無從得知。大學校方從自資課程中獲取的資源,將往何處運用,公眾師生亦無從監察。以自資
課程補充政府資助之不足,更是惡性循環,一方而滋長政府棄責的習慣,另一方面縱容濫竽充
數的學院課程充斥市面,扭曲大學價值,向市場低頭。「內地生人滿為患」,以致國際化有內
地化之趨勢,不少亦可能是因自資課程而萌生之像。故要根治大學資源無從監察、質素低劣的
課程不斷滋生、濫收以致資源緊張的坊間指責,公布有關自資課程的所有數字,以致適當調低
有關課程收生限額,實在刻不容緩。
故此,「香港大學收生應調低非本地生限額」此一命題並不能劃一適用於所有學位及課程,但
卻適用於非本地研究生之域,尤以自資課程為重。目前校方仍未公開有關課程之仔細數據,但
相信不少坊間指斥的內地化形像,正是源自不受規限的自資課程。校方有必要正視自身採納的
政策下產生的現像,亦有需要檢討與教資會的關係,審視大學資源來源的問題。當年香港跟從
英國「大學公司化」,實行教資會制度,今天英國早已摒棄有關制度,期望院校自主,香港各
大學卻仍未跟上其步伐。港大以至其他專上院校,實在有需要團結一致,並抗教資會一如此官
僚僵化、缺乏教育理念的過氣制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