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時代,本地的大學生要在在學時期養成與不同文化溝通的習慣,故引進非本地生理所
當然。政府和掌握撥款大權的教資會為了促成這個國際化目標,除了提升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
人數比例上限(98 年前是 2%,曾蔭權上任時是 10%,現在則增至 20%)外,還推出了國際化
撥款,以推動八大院校配合政府的國際化政策。但近年有聲音指非本地生搶佔本地生資源,令
本地生無書可讀,因此應調低非本地生限額,本人並不同意這說法。
首先,取錄非本地生絕對對我校有幫助。國際排名其中一個考慮因素便是非本地生的多少。以
兩個較受注目的大學排名,QS 與英國泰吾士報的排名為例,兩者都將學生中的國際生比例計算
在內。非本地生的比例愈多,在排名表的分數上實在愈有優勢。排名愈高,校譽愈佳,也能進
一步吸引優秀學生,故盡量爭取用盡那百分之二十的非本地生限額實在是大勢所趨。
在談論非本地生搶學位的指控時,我們也要注意推動國際化措施的實踐形式。事實上,近年愈
來愈多在本地院校就讀的內地本科生,大部分沒有佔據本地生的位置。政府雖然將非本地生的
限額加到兩成,但精確一點的說法是,他們兩成的基數是核准學額。所謂核准學額即是政府透
過教資會予各大院校的資助學額。而這20﹪非本地生學額的分佈當中,只得 4% 在核准學額之
內,其餘的 16﹪非本地生學額則是超收回來的非核准學額。換句話說,假如一所院校獲當局批
准其開設一萬個學額,那它最後可以招收二千位非本地生。但這二千位中,只能有四百位是佔
用核准學額,其餘的千六位非本地生並不佔用那些核准學額。換句話說,非本地生的招收機制
與本地生的機制基本上是分開的,並沒有非本地生搶本地生學位的問題。
基於文化、地理等因素,香港大學的非本地生來源有多達六成是內地生,導政比例失衡 。事實
上現時的反對聲音中,有不少人是針對校園裡內地生人數愈來愈多,所以便有調低非本地生限
額之說 ,這根本是本末倒置。難道說現在男女失衡的問題,就非得減少生育不可?現在問題的
核心,是內地生在非本地生中的比例過高,而非限額過高。要真正解決問題,需從校方招收非
本地生的政策入手,例如加推政策平衡不同國籍的非本地生比例,而非一刀切削減非本地生限
額。在非本地生限額的多少根本不會大幅影響本地生入讀我校的前提底下,無理調低非本地生
限額只會損害我校學生接觸異國文化既機會,亦對非本地生不公平。因此,本人認為這辯題不
成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