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讀於香港大學的學生中 ,非本地生比率高達百分之十六. 而現時香港大學就非本地生所收
取的學費約為一年十三萬。然而,大學學士學位一年的成本為廿二至廿五萬,,顯而易見,大學
所收的金額與成本距離甚遠。再者,香港自回歸後資助學士學位限額長期維持於 15000 個,而當
中撥予非本地生及非聯招生的比率按年上升,反之撥予本地生之學額則逐年遞減;另外,本地學
生入讀大學比率近二十年長期維持低於百分之二十的比率。在本地生升學率偏低的情況下若不對
非本地生學士學額做出調整,對本地生可謂極不公平。以香港大學為例,高達百分之十六於本年
度入學的新生學生為非本地生,當中所涉及學額雖然未至舉足輕重,對本地學生可謂影響深遠。
本地大學收生以本地生為主可謂理所當然,畢竟由政府資助大學的資金均為納稅人所繳付,從合
理性而言,本地大學 (包括香港大學)優先錄取本地生可算合理不過.大學其中一個目的為人才培
訓,,本地大學為一個訓練專業人才的地方。但觀乎非本地生學士畢業後留港工作的比率,相對
於香港公共體系所投放於大學培訓的資源,就吸納非本地生而言,則未能達到吸納非本地生並培
訓香港工作人口的目的。如上述所言,一個學士學位一年為廿二至廿五萬,代表一個學士學生畢
業時政府已投放至少八十萬予每一位學生。若非本地生畢業後的離港比率如此高,從效益成本的
角度看,投放於非本地生的資源實屬用之不當。
就本地學術研究發展,特別為人文及社會科學方面, 本地大學理應以本土為研究重點,為本土各
方面問題提供出路及有系統分析,非本地生往往缺乏此種面向及視野;理科或科研確實看似沒有
地域限制,從現實角度,就環保而言,相關的電池車,亦是回應香港使用汽車量的問題,非本地
生未必對本地脈絡有足夠認知以應付本地問題。以上種種雖然針對香港普遍大學情況, 但香港
大學為香港最高學府,所培養的學生回饋香港亦實屬合理。
本地大學近年致力使校園國際化,以香港大學而言, 本年度入學新生中非本地生的比例達百分之
16 。坊間對校園國際化有一定誤解,認為招收國際學生則為令校園國際化的方法.無容置宜,國
際學生之數量對國際化與否的觀感有直接影響,但非本地生數目多少與校園是否國際化並沒有太
大的直接關係。以香港大學為例,達百分之十六的非本地生比率並不能對香港大學作出校園國際
化的定論。大學是否國際化,除非本地生比率外,更應考慮的為學生對國際社會的認知思考。招
收非本地生確實為其中一個校園國際化的方法,但以港大的資源及能力,邀請更多海外學者授
課,甚至安排學生到海外做實習,在資源分配以致推動後手法上均為更適合推動港大校園國際化
的方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