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3 October 2013

President of Cultural Association 文化聯會會長 Yung Kin Ming 翁健鳴

大學乃是智識滙聚,學術文化交流的地方。香港大學貴為香港的最高學府,亞洲三大之一,領

頭促進各國學者交流自是責無旁貸。自一九九三年起,政府開始鼓勵各學院招收非本地生,讓

本地學生有機會與他國人士交流,了解各國文化差異,開拓學生們的國際視野。同時,招收非

本地生亦有助港大與外國的學院接軌,提升港大的國際地位。



但大學學位向來僧多粥少,要引入外地學者少不免令本地生的大學學位競爭更趨激烈,減少了

部份本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此,非本地生的學額一直被受爭議,嘗試在國際化及本

地生升學機會間取得平衡。



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香港大學,要讓自己的學術研究更國際化,招收非本地生是必然的事。過

往十年,香港大學招收的非本地生人數佔總學生人數從 10%升至約 15%,對比其他著名的海外

大學如哈佛大學,其海外生佔的比例大約為 16%,跟港大現時的配額比例相若。因此,我認為

港大現時非本地生的限額並不過高,沒有下調需要。



現時平均每七名學生就有一位非本地生,作為一家國際級的大學有此比例實不過份,更可以為

校園多添外國氣息。按此比例,非本地生的社群於港大並不會因過小以致於被忽略,在港大校

園生活的每個點滴,不論在學術或課外活動上,都可尋得到海外同學的身影,增加了本地生於

日常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交流的機會。



 招收非本地生固然對本地生的大學生活百利而無一害,但不容置疑的是我們正犧牲某部分本地

生入讀港大的機會來換取更全面更國際化的港大校園生活,不免會讓本地生感覺不公平。可

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從來都是汰弱留強,跟不上就要另覓出路。而香港大學作為頂尖大學,想

入讀的人多如繁星,要抽撥部份港大學位予非本地生當然是本地生所不願看到的,但此舉卻是

香港大學力保一流地位的必要方法。



當然,配額應否為 15%自是爭議。要令一所大學變得國際化,就要盡可能讓大學每個環節都有

非本地生的蹤影,因此我們給予的配額不可以過少。若只是象徵式的招收,例如只收 5%(即三

千五百名學生中只有少於二百個非本地學生),再將他們分散於各學科中,每個學科只會有數個

海外生,難道這樣就真的可以引入國外的聲音?所以非本地生的人數不可過少,否則他們只會

被忽略,達不到真正的文化交流,提升國際視野。

現今的港大校園中,海外學生隨處可見,經常可見到本地生跟國外生共事或參與各類活動,可

見國際化在現時的配額中已然達到了,因此我認為香港大學非本地生的配額無需減少,不然便

踏上回頭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