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3 October 2013

Representative of Social Sciences Society 社會科學學會代表 Sham Kwan Ho 沈君浩

踏入二十一世紀,香港大學有追求國際化的願景,故開始招收來自內地及其他國家的學生來校

就讀本科生學位。現時,其限額大概佔總體收生百分之二十,而實際上每年招收的國際生人數

亦大致如此。然而,自新高中文憑試實施起,每年均有一萬多名考生的成績屆"三三二二"的最

低要求卻未能升達本地資助大學。因此,亦有人把問題的原因歸咎於本地資助大學過多地收取

非本地生,令本地學生未能入讀。到底,非本地生與本地生的關係,是否勢成水火,互相爭奪

資源?恕筆者未能苟同,原因有二:

首先,古語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止於至善。大學的目標,在於令學生培養個

人品行,塑造其成為一個君子。這亦和港大校訓明德格物有所呼應。而在這些目標中,從來亦

沒有提及非本地生不應來港大就讀,亦未有指出香港大學必定要成為香港人的大學。若大學的

教學純粹是為了令學生有所成長,品格更為完全,非本地生亦理應不被排擠在外。

再者,其實本地生與非本地生之間,亦未必只存在單純的鬥爭,相反兩者應該可以相輔相成。

作為社會科學學院的學生,對此感受甚深。例如一節政治導修課中,一名來自以色列的非本地

生談到以巴衝突的內情,可能比書本的刻板描寫更為透徹。所謂的文化衝擊,文化融和,旨在

令不同學生在同一校園下互相感染交流。這培訓了兩批學生的容人之量,以及對人最基本的尊

重。故此,調低限額實會令此一利處泯滅,不利學生的成長。

或有人認為二十個百分比的比例過多,應作適度的調低,最終就可以給予香港的學生更多學

位。不過,筆者卻認為百分之二十這一標準已經十分合理。因為若限額過少,非本地生就會完

全變成一群無人理會的絕少數,而且人數之少會容易造成忽略。總括而言,港大不應調低招收

非本地生的限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