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3 October 2013

Representative of Lee Hysan Hall Students' Association 利希慎堂學生會代表 Sin Po Lun 冼葆綸

近年港大招收的非本地生限額多次提升,相信同學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也不難發現非本地生的影

子。的確,非本地生對於港大這所國際化的學府而言無非能達致促進文化交流的目標,亦能增

加同學之間的競爭關係,長遠推動大學的學術發展。然而,基於現時學校能對整體學生提供的

支援以及本港學位的競爭情況,我認為香港大學收生應調低非本地生限額。





 現時大學取錄的非本地生人數與其可以提供之相應支援並不成正比。先就住宿而言,雖然學校

規定全港大十三間舍堂提供約三成宿位予非本地生及海外交流生,但仍未能滿足人數龐大的非

本地生群體的需要。再講,港大的宿位一直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單是本地已有很多有實

際需要和渴望體驗舍堂生活的同學亦未能得到學校到這方面的援助。住宿事實上只是其中一個

最明顯的問題,大學對同學的其他各類支援中亦不時出現上述情況,故此若學校調低非本地生

收生限額,相信有助增加對本地學生群體的支援。





 此外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在大學學位上有著間接的競爭關係,而港大作為一所政府資助的大學,

最先要的責任實為本地學生提供教育,培訓本地人才。而根據資料,單單去年九千多名於聯招

系統中將港大放在組別甲 (Band A) 的考生中,就只有二千多人成功取得學位,顯然取得一個港

大學位對芸芸本地學子而言是多麼難以達到的一個夢想。因此,若調低招收非本地生的名額,

將有助增加本地考生取錄的機會,亦更能改善社會上大學學位不足的局面。





 若招收非本地生的目的是長遠為本港帶來人才及勞動力,成效恐怕令人質疑。雖然政府自零八

年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計劃」,但根據入境處前年一項統計指出,超過三成非本

地生在畢業一年後離開香港,並沒有如預期成為本港專業人才。與其用大筆來自納稅人口袋的

資金作這不具把握的投資,不如投放更多資源培訓本地人才,透過高水平的教學質素及多元化

的機會,讓本地生成為日後社會上具有貢獻的動力。



 非本地生能為港大帶來的正面刺激是毋容置疑的,然而問題在於是否限額愈高,上述之種種好

處亦會同步增長。若現時的限額對學校整體及本地同學已帶來負擔,甚至對每名非本地生的支

援亦有所缺乏時,調低非本地生收生限額對港大而言可能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